查看原文
其他

贵州省多措并举“ “十三五”地灾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地灾中心 贵州地灾防治 2022-08-31


基本情况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92.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1个为国家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全省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面积达1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全省125.8万座山头,大量村寨依山而建,多数群众生活在斜坡地带的地质灾害高风险区。截至目前,全省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13659处,遍及全省88个县(市、区),威胁137万人生命和479亿元的财产安全。


“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


"十三五"以来,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 331起,造成 184人死亡失踪,56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110.9万元。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69起,避免14957人伤亡。2020年我省水文气象极其特殊,全省大面积区域遭受暴雨轮番侵袭。极端气象事件导致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53起,其中:致人伤亡灾害共8起,造成10人死亡、8人失踪、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2410.4万元。成功避让地质灾害33起,避免人员伤亡3761人。在防范工作中,紧急转移避让受威胁群众10万余人,避免潜在经济损失22.3亿元。


(一)坚持统一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坚持党政同责,明确各地方党委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负责防范化解灾害安全风险。2017年建立省级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各市、县两级相继成立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强化属地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自然资源部门主管责任、企业主体直接责任提出具体要求。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至上而下、三级联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重大决策和部署,全面指挥、协调、调度防治工作,及时处理防治中存在问题,将隐患点防治责任逐一落实到乡镇、村组和监测责任人。


(二)坚持科技引领,提高防御成效。



贵州历来重视科技防灾工作,安排省级财政资金8.1 亿元,实施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能力专项,在250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13646台套专业监测设备,并实施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大数据平台。实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雨量站建设全覆盖,并进行数据共享。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InSAR)、三维激光雷达(LiDAR)、无人机航拍等"空-天-地"一体化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开展1∶5 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调查和风险评价,重点集镇、重点县城开展精细调查。新增倾斜摄影无人机系统、三维激光扫描仪、合成孔径边坡监测预警雷达、RTK 和移动工作站等先进设备。


(三)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



"十三五"期间,按照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通过健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多渠道筹措防治资金。部省两级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36.87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8.55亿元、省级资金18.32亿元,组织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472个,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835处,解除了35.36万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遭受的威胁;同期与易地扶贫搬迁整合,实施地质灾害减灾安居工程项目135处,搬迁群众4334户1.7万余人,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四)坚持社会动员,汇聚各方力量。



按照"管行业、管地灾"的要求,制定出台《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责任制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行业主管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能力优势,形成地灾防治职能部门协调指导、相关主管部门齐抓共管新局面。每年开展地质灾害排查"百千万"活动,动员更多力量参与隐患排查。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保障机制,明确88个县(市、区、特区)对口技术保障责任单位,选派400名左右专业技术人员驻守一线,确保汛期不少于3名专业人员驻守基层协助开展隐患排查、临灾处置等工作。


(五)坚持从严要求,推进落实到位。



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各级政府保护自然资源的考核内容,将全面从严管理要求贯穿防治工作各个环节。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每年组织9家主要成员单位牵头,分头督导9个市(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厅长包片、处长包县"地质灾害防治暗访指导制度,常态化深入基层调研防治措施落实的情况。强化部门联动,省自然资源厅与省应急管理厅联合建立地质灾害防抗救工作协同联动机制,切实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制订《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监测预警系统使用办法(试行)》,对红、橙、黄、蓝四个等级预警信息的分级处置进行细化规定。


(六)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全域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全省开展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进村寨、进厂矿、进工地、进校园、进社区、进景点"活动1万余次,联合主流媒体高频次宣传报道,海量投放各类传教育资料、纪念品1000万份(件),上线"地灾学习微课堂",参与群众共计10万余人。建立"群众有奖报灾微信平台",开展"群众报灾、部门查灾、专家核灾"专项活动,重奖报灾有功群众。全覆盖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每年平均参演群众70余万人。开展1万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量化评估和排序,对排序位列前10名的隐患点下发防治督办提示。落实了全省1万余名一线监测人员报酬,实现了从"无责任的义务"向"有报酬的责任"转变。2020年,又开发1.4万余个地质灾害巡察员岗位,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群众超过2.6万余人。


聚焦防灾减灾能力提升 

 深入谋划“十四五”防治


聚焦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深入研究全省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判主要风险领域,针对大部分灾害发生灾害台账外、人类工程扰动引发较多灾害等突出问题,科学作出防治。发挥大数据优势,深度挖掘"人防+技防"海量数据潜力,不断优化阈值预警、过程预警等模型,力争在"地质灾害预警难、误报率错报率较高"的问题上有所突破。持续开展调查评价,强化“点面双控”,同步提升隐患点和风险区的风险管理能力,力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工作精细化、精准化,形成点面结合、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报模式。加强遥感、地质、测绘、计算机等多学科融合,实现卫星雷达、光学等遥感数据,水文、工程、环境等地质环境数据,自动化监测数据的高效汇聚,复合建模,继续依托贵州大数据战略,不断完善提高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体系和能力。


精彩回顾

主题党日活动——让这个冬天更有“温度”

有奖征集丨“发现美·用心记录”相信你也可以!

快来看!快来听!《地灾排查歌》背后的故事!

灾前多一份预防  灾后少一份伤亡


(投稿邮箱:gzcenter2016@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